网站首页 | 媒体点评 | 律师BLOG | 民事商事 | 交通事故 | 婚姻继承 | 劳动工伤 | 房屋地产 | 医疗事故 | 刑事辩护
知识产权 | 公司法律 | 人身伤害 | 破产改制 | 金融保险 | 海事商事 | 行政诉讼 | 房屋拆迁 | 物业管理 | 合同范例
司法鉴定 | 律师日志 | 服务范围 | 大连法规 | 商计划书 | 股权转让 | 案例集锦 | 投资大连 | 司法考试 | 档案查询
法律法规 | 赔偿数据 | 职业规范 | 付费方式 | 著作精选 | 法制新闻 | 收费标准 | 法律援助 | 在线咨询 | 司法部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诉讼 >> 观点 >> 文章正文
行政诉讼程序
阅读选项: 自动滚屏[左键停止]
作者:  来源:  阅读:

 一、起诉和受理
    1
、起诉
  
1)起诉的条件。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即起诉需明确指出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即起诉必须有明确具体的请求以及提出这些请求的事实根据,包括案件事实和证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法律、法规规定应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案件,必须先经过复议程序;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我国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不必经过复议的案件,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具体法律、法规如没有规定起诉期限,应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具体法律法规如规定了起诉期限,应在该期限内起诉;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二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经过行政复议再起诉的案件,具体法律、法规如没有规定对复议不服的起诉期限,原告可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具体法律、法规规定了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起诉期限,依照具体法律、法规规定起诉。
   
对于上述法定期限,如果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而耽误,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可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2)起诉的方式。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即应书写起诉状,才能引起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起诉状的主要内容有:当事人的情况。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址。原告是法人或组织的,要写明名称、住址、法定代表人(代表人)的情况。与原告相对应,还要写明被告行政机关的全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情况;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与住址。此外,起诉状还要写明接受起诉状的人民法院名称和起诉的具体日期,并由原告签名盖章。
   
起诉状所载事实若有欠缺,人民法院可要求起诉人限期补正。
    2
、受理
   
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而决定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起诉是受理的前提,但受理并非起诉的必然结果。是否受理,是人民法院依据国家审判权对起诉行为进行审查的单方面行为的结果。
人民法院收到原告的起诉状后,应予以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起诉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起诉是否符合法定起诉程序,即审查行政复议是否必经程序;是否重复起诉;起诉手续是否完备,起诉状内容是否明确。
   
经过审查,人民法院可作如下处理:(1)决定受理。对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在接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立案,并及时通知当事人。(2)认为所接受的案件有欠缺或基本证据不足的,要求当事人补正。补正后符合受理条件的,从当事人补正后交人民法院之日起七日内立案,当事人无法补正或逾期不补正,因而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在七日内裁定,通知原告不予受理。(3)人民法院认为起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在接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不予受理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人民法院在七日内不能决定是否受理的,应当先予受理;受理后经审查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
   
二、第一审程序
   
行政案件的第一审程序是指一审法院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应适用的程序,包括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合议庭评议和判决等阶段。
   
审理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公开审理的案件,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时间、地点。
法庭审理开始阶段的工作有:书记员查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并报告审判长;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义务,并询问是否申请回避。
法庭审理过程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按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陈述行政争议;举证、质证;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等。
   
合议庭评议是在上述审理基础上,合议庭人员进行评议,对如何判决提出各自的观点,达成一致意见后,报院长审批。合议庭评议应不公开进行,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有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并记入笔录。
   
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经过上述审理及合议庭评议后,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裁判的行为。人民法院宣告判决,应一律公开进行。宣判时,应告知当事人享有的上诉权利以及上诉期限和上诉法院。
   
在第一审程序中应注意:审判应组织合议庭,可由审判员或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其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应开庭审理的不能书面审理;审结期限为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如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三、第二审程序
   
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就第一审案件所作的判决、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以前,基于当事人的上诉,依据事实和法律,对案件进行审理的程序,其特点主要是:第二审程序由当事人上诉而引起,该程序由第一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适用,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判决、裁定。
   
在第二审程序中应注意:第二审程序是独立的审判程序,但并非每一个行政诉讼案件都必须经过这一程序;第二审程序既可适用开庭审理,也可适用书面审理。适用书面审理的条件是该上诉案件事实清楚。审结期限,人民法院应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四、审判监督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再次审理的程序。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必须具有法定理由,即发现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反法律、法规;必须由享有审判监督权的组织或专职人员提出,即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本级人民法院院长。
   
提起再审的程序有三种情况:原审人民法院院长提起的,必须报经审判委员会决定;上级人民法院提起的,可以自己审理,也可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人民检察院抗诉的,人民法院必须进行再审。
再审案件适用的程序根据案件原来的审级不同而不同:已经生效的裁判,原来是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再审时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裁判当事人不服可以上诉;原来是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的,再审时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最高人民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也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二审法院作出的裁判为终审裁判,不得上诉。
   
五、行政案件审理程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行政赔偿案件除外。
  
2)对撤诉的处理。撤诉是指原告撤回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它包括自愿申请撤诉(即在判决、裁定宣告前,原告自愿撤回起诉)和视为申请撤诉(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及按撤诉处理(在开庭审理期间,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拒不返回的,可以按撤诉处理)三种情况。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后,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准予撤诉的裁定确有错误,原告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原准予撤诉的裁定,重新对案件进行审理。
  
3)关于缺席判决。缺席判决是指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人民法院仅就到庭的一方进行询问、核对证据、作出判决。缺席判决与其他判决的法律效力相同。缺席判决适用于下列情况:被告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原告申请撤诉,人民法院未予许可且经两次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原告撤诉,原、被告双方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均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4)关于行政诉讼中止。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存在或发生了某种特定原因,人民法院决定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待引起中止的原因消除后,再恢复诉讼程序的一项制度。中止诉讼的情况有: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案件的审判须以相关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的。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5)关于行政诉讼终结。诉讼终结也即诉讼终止,指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存在或发生某种特定原因,使诉讼程序无法继续进行或无需继续进行时,人民法院结束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的一项制度。诉讼终结的情况有:原告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近亲属放弃诉讼权利的;作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后,其权利义务的承受人放弃诉讼权利的;法律规定应当终结诉讼的其他情况。
  
6)关于涉外行政诉讼。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为外国人的行政诉讼。在法律适用上,采取同等原则,即国民待遇原则,适用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采取对等原则,即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也加以限制。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中同我国行政诉讼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诉讼主体一方外国当事人需委托律师的,应委托我国律师机构的律师,不得委托外国律师。

】【关闭窗口
 :: 站内搜索 ::
 
 :: 点击排行 ::
·个人合伙协议书
·婚姻问题解答
·律师解答交通事故集锦
· 房地产问题集锦
·有关劳动问题解答集锦
·借款协议
·投资入股协议书范本
·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电话..
·大连市公安局电话
·婚姻法有关房产问题律师..
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