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大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大连市统计局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大连为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力度,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劳动就业工作
1、城乡从业人员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市城乡从业人员36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2.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8万人;第二产业113.4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3万人;第三产业17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万人。城乡三次产业比重为 20:31:49。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在岗职工79.1万人,其他从业人员9.2万人,离岗职工3.7万人。
2.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历年最低水平。全市实现城镇就业16.1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1.6万人,稳定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6%,比去年末下降0.44个百分点,为历年最低水平。
3.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全市筹集再就业资金61848万元,使用再就业资金63204万元。有10334名从事个体经营业的再就业人员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2343万元;为855户商贸服务型企业减免税8913万元;为31.8万人次减免行政事业性费用2166万元;为14.7万名“4050”人员发放社保补贴3.5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1359万元,到期回收率达96%。
4.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全市6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的标准,9591名大龄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为零。创业就业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创业就业1.93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1885人,带动就业9061人。
5.职业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实施普惠制培训9.4万人,其中:再就业和新增长劳动力培训4.6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4.8万人,创业培训3587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0万人,5.7万人获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平均通过率为57%。
6、公共就业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全市9个地区公共就业服务场所达到规定建设标准,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56所,全年介绍成功19.4万人次就业,其中:劳动保障部门办职业介绍机构173所,全年介绍成功17.7 万人次就业。
二、社会保障工作
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参保人数13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1 %;征缴保险费6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9 %。
企业参保人数125.3万人,征缴保险费57.7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3.6%和22%,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提高到1058元,增长44.1%,50.6万名离退休人员全部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人数为49.4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9.6%。
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取得新突破。参保人数26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236万人,城镇居民参保33.2万人。保险费征缴收入30.4亿元,同比增长29.4%。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高额补充医疗保险年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调整到7万元和25万元;企业参保人员门诊慢性病补助病种扩大到9种;住院结算标准上调6%。
3.失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有所增强。参保人数96.4万人,征缴保险费6.3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4.9% 和23.5%。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平均每人每月提高109.7元,增幅33.1%。
4.工伤保险待遇水平有所提高。参保人数133万人,征缴保险费2.2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2%和22.2%。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增长7%。
5.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参保人数98.2万人,征缴保险费1.1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7.3%和22.2%。
6.采暖费补贴社会化发放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共筹集企事业单位采暖费补贴专项基金12.3亿元,20.5万名离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发放。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人员和失业人员采暖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有7万人受益。
7.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全面加强。建立非现场监督与现场监督相结合、信息化监控与实地检查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和经费监督检查,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三、劳动关系工作
1.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完善。扎实推进实施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2.8%,非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86.6%;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通过的当期有效集体合同达7468份,覆盖职工96万人。劳动争议仲裁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全市11个区市县建立了劳动争议仲裁院,仲裁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3045件,结案2958件,受案率和按期结案率均达到100%。
2.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及时发布工资指导线、人工成本信息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并首次发布了装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两大行业的工资指导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稳步推进,协商内容趋于多样化。建立和完善了预防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遏制新欠。及时调整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市内四区、旅顺口区、金州区、长海县由每人每月600元调整到700元;北三市由500元调整为600元;开发区、保税区由650元调整到700元。同时确定我市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长海县由5元调整为7元;北三市由4.5元调整为6元;开发区、保税区由5.5元调整为7元。
3.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职工工资水平继续增长。2007年,全市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7494元,月平均工资2291元,同比增长16.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8230元,月平均工资2353元,同比增长16.7 %。市内四区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1816元,月平均工资2651元,同比增长11.6%。离岗职工年平均生活费12533元,同比增长14.1%。
4.劳动保障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日常巡视监察企业12156户,资料审查11030户,街道乡镇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覆盖面达97%以上。责令1534户用人单位为15.7万名劳动者补缴社会保险费6067万元,责令1550户用人单位为9.89万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2.89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5682万元;对招用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巡视检查覆盖面为98%,全年共为2.8万名农民工追回工资5269万元,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98.9%,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5.依法行政工作加快推进。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进一步加强,具体行政行为更加规范,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办理质量明显提高。
四、信息化建设工作
“金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采暖费管理等6项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网上办事和服务项目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障卡完成设计规划。“12333”呼叫系统不断完善,全年为劳动者提供咨询服务56.9万人次,服务满意率达98%
发布时间:2008-05-06